四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人文底蕴深厚,巴蜀文化独树一帜。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元、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四川人民强大的创造力和独特智慧,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是天府之国的灵魂与血脉,是巴蜀文化的源泉与根脉,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篇章进程中,贡献着巨大的文化力量。
为全面和系统展示四川非遗保护成果,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川省旅游宣传促进中心承办,成都烽火担纲策划实施的“天府根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隆重开幕。该展览位于青羊区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内的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本次展览分为“百年千技、守正创新、非遗生活”三个单元,通过实物展示与活态展演、现场传承与线上连线相结合的创新形式,生动展示了精彩纷呈的四川非遗。将来自于四川省21个市(州)150余项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近2000件非遗代表性作品进行精彩呈现。
藏族唐卡
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是藏族刺绣或绘画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为藏族文化特有的绘画艺术形式。内容涉及藏族宗教、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
唐卡绘制流程
成都漆器
成都是中国漆艺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成都漆艺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为全国五大漆艺之一,以精美华丽、光泽细润、图彩绚丽著称。髹饰技法独特,尤以“三雕一刻"技艺独树一帜。
成都漆艺制作原料和工具
缠枝牡丹漆艺瓶
荷叶纹漆盘(清代)
朱红雕锡丝光凤纹二格方盒
成都银花丝
成都金银器制作技艺在秦汉时期已较发达,清代中叶形成规模。银花丝制作技艺拥有两干多年的历史,以花丝平填著称。采用高纯度的白银为材料,经熔炼、轧片、拉丝、掐丝、整刻、抛光、压亮、电镀等工序,运用填丝、垒丝、穿丝、搓丝等技法手工制作而成。做工精湛,造型别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地方风格。
孔雀盘
双耳牡丹花熏
蜀派古琴
蜀派古琴是我国重要代表性琴乐流派之一,兴于汉代,流传于巴蜀地区,历代名家辈出。蜀派古琴在琴曲、琴论、琴器斫制等方面皆有重大成就,拥有“七十二滚拂“等特色技法和《高山》《流水》《醉渔唱晚》等代表性经典曲目。
蜀派古琴制作原料和工艺
蜀锦
蜀锦始于春秋战国,盛于汉唐,与宋锦、云锦并称中国三大名锦,又因其历史久远、技艺先进复杂被称为天下“母锦"。蜀锦分为经锦、纬锦两大类,织机经历了一钩多综多蹑木织机、花楼纬锦木织机、花楼纬锦铁织机、花楼电子提花织机等发展过程。
蜀锦主要包括纹样设计、染丝、织前准备、装造、织造、下机检验六大工序,70道小工序。重经、多纬是蜀锦特有的组织结构和核心技艺,蜀锦织造技艺在很长时期居中国织造技艺之先。蜀锦纹样是中国纺织纹样的基础,经典纹样有汉代"五星锦”,唐代"陵阳公样""宝相花纹"等,宋代《蜀锦谱》有300多个纹样,清代雨丝锦、方方锦、月华锦被称为“蜀锦三绝”。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汉)
1995年,在新疆尼雅遗址出土了汉代织锦护臂,该织锦长18.5厘米,宽12.5厘米,锦上有云气纹、虎纹、避邪、草龙及朱雀大鸟和红白圆圈纹饰,同时铭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个篆字,经专家认定为古蜀锦。
四天王猎狮纹锦(唐)
四天王猎狮纹锦,现收藏于日本法隆寺,为唐代蜀锦典型的“陵阳公样”。纹样以菩提树为中轴,连珠团窠内四个骑士头戴日月王冠,骑着带翅天马狩猎,纹样代表了雄性威猛的力量。
蜀绣
四川刺绣遍及巴山蜀水、家家户户“谁家女儿巧,就看针线好不好”。全省刺绣非遗代表性项目共18个,其中,以蜀绣、羌绣、麻柳刺绣、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彝绣等为代表的国家级代表性项目5个;省级代表性项目13个。刺绣,是最具华夏文化特色的传统艺术之一,四川刺绣历史悠久,誉满中外,少数民族刺绣风格鲜明,别具特色。
玉兰花
荔枝
喜上眉梢
陶瓷烧制技艺
陶瓷,一般选用粘土,经过成型、入窑火烧而成,是泥与火的结晶。四川是南北方陶瓷技艺的交汇之地,古陶瓷历史悠久而丰富,邛窑是四川遗址面积最大、烧造时间最长、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古瓷窑,被称作“高温釉下三彩和彩绘瓷的故乡”。传承千年古法烧制的荥经砂器、“会呼吸”的隆昌土陶、“胎体白又细,绿釉美如玉”的会理绿陶,薄如纸、明如镜、白如玉的彭州白瓷和延续龙窑烧造的桂花土陶等技艺交相辉映,在中国工艺百花园理绚丽绽放,可谓“入窑一色,出炉万彩”。
陶瓷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