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记忆的鲜活载体,是文化基因的生动密码。它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情感温度,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在成都青羊区这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众多非遗项目如璀璨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们犹如一部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青羊区的发展脉络和人民的生活百态。它们见证了时代的更迭,却始终坚守着那份独特的韵味与魅力,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醇厚。它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青羊非遗的奇妙世界,去探寻秦川号羊肉汤制作技艺与三大炮这两项传统美食技艺的独特魅力。
秦川号羊肉汤:
百年传承,鲜美不膻
冬天里的成都人都有个习惯,立冬就喝羊肉汤。在大街小巷的众多羊肉店中,唯有一家承载着老成都的味道,那就是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秦川号羊肉汤。
秦川号,一个可追溯到清朝末年的名字,承载着秦家的辉煌与传承。当时,富甲一方的秦家不仅拥有两艘大船和上百亩牛羊屠宰场,更在拓展生意时,开起了这家专卖羊肉汤的馆子,取名为“秦川号”。羊肉汤既能进补又能防寒,深受老百姓喜爱。然而,羊膻味重一直是熬制羊肉汤的难题,许多地方在熬制时都会放入姜和胡椒来压盖膻味。但秦川号羊肉汤偏偏不放这两样,仅凭祖传方法吊出的羊肉汤,不仅不膻,还鲜美无比,即便是每顿倒掉的沉汤,滋味也好过别家。
秦川号羊肉汤
作为成都保留至今的唯一一家传统羊肉汤馆,秦川号在整个炖煮过程中依然坚守着传统做法,不添加葱、姜、蒜、胡椒等燥性调料,保留了羊肉的鲜味,不膻不燥,温补宜人。自1902年由创始人秦大川创办以来,秦川号已走过了123年的风雨历程,成为成都人世世代代青睐的美食。在文革时期,秦川号曾被政府没收,改革开放后再次归还给秦氏家族,现由第四代掌门人秦其昌执掌。
秦川号羊肉汤的制作技艺于2010年被列入成都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项目保护责任单位为青羊区文化馆。
其制作过程极为讲究,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匠人的智慧和心血。原材料必须选用土羊肉,这种羊肉肉质鲜嫩,味道醇厚,是制作美味羊肉汤的基础。宰杀后的羊肉不得经过冷藏,以保证其新鲜度和口感。在下锅以前2小时,要进行人工剔骨,师傅们手持传统刀具,小心翼翼地进行操作,剔骨时不得将羊肉割断,剔完后保持骨架与羊肉的整体性,这为后续的炖煮做好了准备。
炖制羊肉汤
整个炖制过程约需3小时,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演出。首先将羊头、羊骨下锅,它们是羊肉汤鲜味的源头。一小时后,下入羊肉主体部分,此时锅中的汤已经开始变得醇厚。开锅后再下入羊腿与剔骨肉部分,让每一块肉都能充分吸收汤汁的味道。其间分三次调火并下入秦川号秘制配方,这秘制配方就像独家调配的提鲜法宝,赋予了羊肉汤独特的鲜美滋味。
在第2 - 3小时中,分时将不同部位的肉类起锅。骨头继续留在锅中中火炖煮,让汤更加浓郁。肉类起锅后,不同部位的肉做不同菜肴的使用。肩胛与剔骨部分做粉蒸羊肉使用,粉蒸后的羊肉软糯香甜;身体主要部分做汤锅使用,让食客能品尝到最纯正的羊肉汤;腿部与肋条做炒菜使用,为餐桌增添别样的风味。
三大炮:声色俱佳,香甜软糯
三大炮,四川著名的特色小吃,起源于民国初年,其传统制作技艺于2019年入选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现项目保护责任单位为青羊区文化馆。
三大炮
三大炮由糯米制成,因在抛扔糯米团时发出“当、当、当”的三声响声而得名。这道小吃不仅香甜可口、不腻不粘又化渣,而且价廉物美,深受人们喜爱。每年传统的青羊宫花会,三大炮总是吸引众多游客的目光。它集味觉、嗅觉、视觉、听觉享受于一体,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小食文化。
制作三大炮时,选用东北五常的优质糯米和成都本地的黄豆作为原料。首先将糯米洗净浸泡后蒸熟,再舂成糍粑坯料。红糖熬成糖汁,芝麻、黄豆炒熟磨成细粉备用。制作者将糍粑坯料分成三坨,有节奏地打抖出来,使糍粑从铜盘中弹跳而过,跃进装有黄豆面的簸箕内,发出三响如炮声般的声音。然后拣盘、浇糖汁、撒芝麻,一碗香甜可口的三大炮便大功告成。
三大炮
三大炮的制作过程如武术般精彩,带给观者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享受。而其软糯、甜美和喷香的口感,更让食者久久难以忘怀。
青羊非遗,是青羊区历史文化的瑰宝,是青羊人民智慧的结晶。秦川号羊肉汤与三大炮,作为青羊非遗中美食代表的一部分,不仅承载着青羊的过去,也连接着青羊的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这些珍贵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让青羊非遗的光芒永远闪耀。